中国电商距今发展已过去快21年了,整个电商行业基本已是红海,但仍然有诸多可发展空间。只因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其管理水平堪忧和外行的商业能力,整日不思进取,不尊重客观市场发展规律,盲目追求”更低价”策略、导致现在的电商行业异常的内卷。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,靠生鲜农产品起家,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规模。当时的拼多多主打的商业战略是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,从淘宝、京东、唯品会等电商公司看不上的低毛利的生鲜农产品和小商品入手,以全网低价的营销手段成功进入下沉市场逐渐发展壮大。一路走来非常舒坦,却谁曾想遇上疫情这只“黑天鹅”,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导致电商行业也展开保卫争夺战。
实则内部早已危机四伏,未来都有被后来者取代的可能。我说过出海计划,是拼多多兵临险招的一步棋。但很多人至今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,所以还是要由我来翻译一下。分析一家公司为何要做出——出海的策略。首先应当观察它在何种处境下做出的决策,是被迫的or主动的?不然你很难推断出:他想要出海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?
现在的电商环境早已不同于往日,拼多多在各个领域都迎来了不同的强有力竞争对手。中高端市场大门一直被天猫、京东牢牢把控着,外面的人挤破头也挤不进来;下沉市场虽送走了京东旗下的京喜,却又迎来了比之前更有杀伤力的淘特;自己引以为傲的生鲜农产品和食品领域,在疫情的初期就已跟美团、兴盛优选为代表的社区团购打上了好几个回合,中间虽侥幸战胜了滴滴旗下的橙心优选、十荟团等社团老将,并把兴盛优选打回湖南大本营。可唯独遇上了美团优选这个难缠的对手,双方交战已快3年,至今却还未分出任何的胜负,对方丝毫未见有所损伤,反而不断出现装备状态加强的怪象。生鲜大本营的侧翼被叮咚买菜、盒马生鲜、淘鲜达为代表的生鲜闪送铁骑横冲乱撞着,直接地蚕食着一、二三线城市的生鲜市场份额;阵营背后又被以明康汇、钱大妈为代表的楼下生鲜夫妻店,明目张胆地偷袭。原本与这场战斗完全不相干的快手、抖音、微信三大宗族,也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,直接下场在队伍周边一顿乱干。反倒是一些老派的宗族势力,不方便直接干预插手,只能另外从内部中培养出自己的亲信,例如物美得多点,世纪联华的联华鲸选,以打游击的方式参与到战斗中。
因此次争夺战不同于其他事件,参与干架的各方势力盘根错节,况且彼此之间的势力差距不是很大,各方都有自己擅长的优势。即便是楼下不起眼的夫妻店,一旦全国各城市的门店联合起来,也是不容小视的。在这个内卷的互联时代,“先下手为强”早已成为每个互联网时代人的共同意识。隔岸观火斗,想坐收渔翁之利,最终只会让自己白白错失良机,这是经过上百次真实失败商业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。这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,只有战至最后的人,才能彻底瓜分对方的领土。现在的拼多多各个部位都被各方势力里里外外地扼制住其咽喉,动弹不得半分。双方既杀不死对方,也不能从中得不到半点好处。即便有些胜利,大都是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,可双方都没半点退让的意思。
拼多多原打算靠发展国内的新注册用户数量,来增加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投资信心,通过发行的股票和募集债券来获取外部资金流入支持这场战斗。但随着国内互联网非注册的网民数量不断减少,拼多多新注册用户数也开始跟着大篇幅减少。面对屡次冲击中高端市场的失利和国内新注册户数量的瓶颈,广大投资人也开始对拼多多丧失了继续增加投资的信心,逐渐减少了其资金的投入。拼多多为了其今后的出路,兵行险招想到了通过挖地道到城外——然后迂回主动出击,打个对方措手不及,来快速结束战斗,直接跃升到中高端局,才会作出“出海”的计划。
“消费降级”是把双刃剑,对拼多多而言究竟是不是好事,尚不能一概而论!我们不能因为周围开始用拼多多的人数多了,就直接简单推断出:拼多多未来会先取代淘宝,然后继续打败天猫、京东,做到一家独大的结论。要站在长远的角度,根据消费者的消费理念、消费行为等群体特征,仔细观察市场未来的客观发展规律,再结合拼多多高层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,冷静分析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。
先说下个人的愚见,我认为“消费降级”对拼多多的而言,虽然开头有一个良好的机会,但碍于公司管理层的麻痹大意,外行做内行的事情,反而会错失诸多良机,拼多多多半会因此而裁员。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:
一、消费降级,是在国内消费市场大面积流行,并不是指单独的某一小块人群。因“失业潮”、“倒闭潮”、地区静态管理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接连不断地上演,国内各行各业全面复苏尚未有明确时间,大多数居民都选择了开流节源的理财观念,手里有余钱的中产阶级考虑到理财的低收益率,直接选择提前还房贷;没钱的底层阶级就拼命把钱存在银行里,以防止某些意外事件发生。对于商品的消费和服务理念,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降低体验、个性、品味、态度,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美价廉。例如:女性从迷恋购买国外大品牌的神仙、兰蔻等化妆品到购买国内小众品牌百元内的微诺亚、可复美、雅奇等;男性能在家里锻炼就不会去健身房……在同样质量价钱差距不大的,能买便宜就不会买贵的。
我在上面说的这些东西,拼多多的绝大多数员工和管理层,目前可能还未直接感受到,重要原因是:原来的拼多多老用户虽减少了其网购消费金额,但新加入的中产阶级用户又贡献了新一轮的消费客单价。这一增一减的变化,只要双方的差额不要过大,体现在财报上的数据依旧还是很好看的。况且今年的通货膨胀指数达到了历史新高度,cpi指数同比都在不断上涨。顾名思义就是说绝大多数物价都在上涨,在今年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,其价格要比去年贵很多。拼多多公司每次财报发出的销售统计数据,都是些“名义价格”,并非其“实际价格”。其社会的通货膨胀还在持续,社会失业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,在没有收入增加的情况下,未来还究竟会有多少用户保持现在的消费能力,这是非常有待商榷的!
设想原本月收入过万的你,每次出去吃饭一顿都要花上几十到上百元,现在都尽量从家里带饭到公司。平时从淘宝、天猫买的品牌衣服,件件都是上百元起步,现在你也开始尝试从一直看不起的拼多多上,购买几十块钱的服饰。月薪过万的你,面对经济下滑的压力,在生活各方面上都作出了巨大的妥协。为何反而会认为拼多多上那些月薪未过5000的普通百姓,还能保持一成不变的生活?
拼多多的用户,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和一些居住在三、四线小城市的居民。经济收入的减少,带给他们的直接影响,就是会直接减少非生活必需品外的其他方面娱乐性和服务的支出。例如,减少换手机、新衣服的频率,减少每月零食的开支费用……根据恩格尔系数,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比,会大比例增加。但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是,平台销售的其他非生活必需品,例如:车品、手机、电器、美妆等商品,其销量和销售额会开始同比度降低。考虑到上面竞争对手的内卷,也就是说拼多多在未来某段时间内,销售金额大概率会出现断崖式的下滑。
根据9月16日,国家统计局消息:1—8月份,全国网上零售额84295亿元,同比增长3.7%。其中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2414亿元,增长5.8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.6%;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,吃类、穿类、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6.5%、4.0%、4.8%。
二、“消费降级”,对百亿补贴商品会直接产生负面影响,拖垮总的消费额增长。百亿补贴是拼多多内部引以为傲的项目,是被看做用来打败京东、天猫的一杀手利器。我也在前面说过,“消费降级”对拼多多而言,是一个良好的开头,最终却是一个失败的结局。怎么理解呢?原先看不上拼多多的中产阶级,为了日常的开源节流,开始频繁在拼多多上下单购买一些便宜的服饰和日常生鲜水果。出于个人的谨慎,在早期对于一些贴身护肤品、电子产品等贵重物品,仍会习惯从京东、天猫平台下单。拼多多只是他们暂时用来消费一些无关紧要的低端电商平台。
随着在拼多多购买频率的不断增加,生活中接触到拼多多百亿补贴广告的次数越来越多。中产阶级每体验过一次愉快的购物经历,就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数值的边际效用,增加其对拼多多平台的信任度。当信任度达到饱和点时,他们就会尝试在百亿补贴里下单购买一些原本只在天猫、京东上购买的中高端商品或服务。当他们完全信任百亿补贴时,在有选择的情况下,就不会继续在其他渠道下单商品,成为拼多多忠实的粉丝。他们身上所拥有的购买力,不容任何一个电商平台小视,这也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良好开局。
那它为何会演变成一个失败的结局?我认为这与拼多多的管理有着莫大的关系。首先,平台至今未能找到妥善处理用户和商家之间沟通桥梁,客服处理问题纠纷时,要想让其中一方满意,则必然损害另一方利益。拼多多百亿补贴三年之久,各个论坛依旧会爆出其购买假货消费,新浪黑猫投诉榜单,常年排名前3名。用户想对购买的护肤、电子产品进行合理的退货退款,却难于上青天。当用户质疑商品的真实性时,平台和商家却无法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,荒唐的是不认可其购买商品的官方检测报告,要以平台提供的线下检测点为准……中产级阶层购买一件商品,除了考虑商品质量和价格外,更多考虑的是售后服务保障,以及是否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等因素。他们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处理售后维权上。从网上爆料的消息来看,百亿补贴上售卖的电子产品,仍然会有一定几率购买到翻新机。一旦他们踩过这个雷后,外加内心原本就排斥平台,今后就很难在该平台继续消费上百元的商品。
另外随着经济收入的减少,平台原来的用户在百亿补贴频道,购买新的电子产品意愿也会大幅度减少。今年的数码界,有三个不寻常的信号:1.国产手机出货量的集体暴跌。2.芯片价格的一路跳水。3.苹果14手机刚上市就“破发”。手机厂商出货量的减少,说明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基本饱和,消费者无意愿继续为没重大突破性的手机买单。芯片价格的一路跳水,说明其他电子和电器产品销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。苹果价格的不保值,一方面说明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,另一方面则宣告了黄牛这类中间商,其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。
以上这几点,像是一个风向标,提前宣告了明年数码产品注定面临惨淡业绩的消费市场。对此,我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想:因为数码产品销量的严重下滑,厂商会经常性地进行促销,提前消耗今年的手机库存量,用以备战来年新产品的研发制造上新。今后,新手机的首付价格在京东、天猫旗舰店里卖的价格,会变得非常的透明,其首发价格与在百亿补贴里购买的价格,相差在100—300元不等,很难出先现那样夸张的几百元补贴起步。这100—200多元的价格差额,里面包含着京东、天猫两家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以及全新质量保证等。相差在100—200的百亿补贴电子产品,对拼多多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。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宁愿多花100—300块钱买个安心,也不愿意冒着风险去百亿补贴里下单购买产品。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成交量,已经开始下滑的倾向。
三、拼多多已出现力不从心,分不清主次要关系,犯了诸多商业大忌。我曾开贴讨论,拼多多为何要做跨境电商时,其评论区有拼多多员工说“多多虽然很卷,但战略思路很明确”。真的如此?黄峥任职CEO时,率先提出五环内人群概念,主导推进C2M模式落地,意图砍掉中间各个环节流动,让工厂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,并为消费者做差异化定制。结果努力这么久,最终却成了抖音、快手短视频的嫁衣。
进军美国快两个月,连个货物落脚点的海外仓都没有,说明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。由平台统一定价,在以供货价与卖家结算,说明加入的Temu的商家很少,拼多多怕供应商的自主定价对欧美的消费者产生不了吸引力。问题是供应商又不愿意按照Temu给的低价价格供货。于是就有了平台去统一价格,再以供货价与供应商结算的交易方式。拼多多在北美快两个月,日常工作除了烧钱、烧钱,还是烧钱!
国内的电商行业还有诸多可以改进发展的地方,拼多多还尚未站稳脚跟,周围早已危机四伏,所有人都在盯着下沉市场这块肉。此时进军美国市场,若是打赢这场跨境战,国内外电商发展都能迎来良好的转机。可一旦失利,国内又面临因消费降级导致电商的成交总额同比、环比都出现下滑,双重打击下拼多多必然出现巨大亏损,至少在两三年内缓不过神来,说白了高层都在做对赌。
拼多多前期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工作,没去摸排当地的消费者习性,也没有对当地的电商公司做市场调研,高层脑门一拍战略就出来了,急急冲冲地进军美国电商市场,快两个月了,出什么耀眼的成绩了呢?根据财联社10月20日发回的消息称:拼多多Temu在北美市场铺开尚不足两月,已着手扩张进军非洲市场。靠烧钱于10月18日冲上了美国苹果应用购物版块的榜首,但因人生地不熟,获客成本过高,引流难度过大,也没有在海外建仓,短期物流主要是依靠专线运输服务或国际物流商合作。另外Temu采取0佣金、0保证金的模式招募全品类商家,由平台统一定价,在以供货价与卖家结算。
拼多多的高层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,在美国本土争夺“鸡肋的汉中”,久攻不下其城,败军迹象已现,部分人士已有退兵之意,早日班师回朝。但最高层不想被外人轻易耻笑,况且还未兵败至斜谷,仍有继续搏一搏的机会。为了败走不被外人察觉耻笑,故又做另一手准备,火急火燎地在非洲那边上架TemuAPP,打算失败前能占领非洲市场来挽回其颜面。不远千里,长途跋涉去攻打以逸待劳的敌方,是为下策。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,不报必胜信念合力围困而攻之;反分散其兵力,攻打一个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城池,是为愚蠢。拼多多的总部在上海,第一个进军的市场选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,第二个进军的在非洲大陆,三者相隔十万八千里,无法做到合纵连横。天南地北,坐飞机都要一天的路程,首尾不能相呼应,中途也未有补给中转站。一条战线拉的那么长,也不考虑今后供给运输成本问题,不考虑攻占的地方是否能够弥补行军损失……这种幼稚的作战方案,不管是在古代还是近代,商业上还是打战,都是很幼稚的作战方案。
看到这里,大家都很关心,拼多多会不会裁员?我自认为有八成把握,推断出会在明年三月份左右开启第一波裁员,但不保证百分百准确。我的推断来源都在上文中,这里就不过多讲了。感兴趣的,可以多看几遍文章。另外我要补充几点有关的信息:1。脉脉上已有员工爆料,拼多多取消了普调。2.今年拼多多的“双11活动”的启动时间,跟京东、天猫一样。3.根据2021年的财报显示,阿里巴巴净利润1432亿人民币,拼多多净利润77亿人民币,京东则是盈利134亿人民币。4.美团跟拼多多在某些点上很相似,外卖单量曾一度达到日均8000万单,为了新项目开发,曾一度疯狂招人……这些零散的、碎片性的东西也有一定的分析价值。当然我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,拼多多是否走向了衰退?明年上半年又是否会裁员?这一切,都交给时间去证明吧!